助力基层医生学术成果展示 探索医务人员职称评价新方法——《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 | |||||
|
|||||
10月25日,《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以下简称“病例库”)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召开,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部长刘兴平,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姜永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魏均民编审出席了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36位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 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 部长刘兴平致辞 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姜永茂致辞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社长兼总编辑魏均民编审主持会议 会议由魏均民社长主持。魏社长向能够克服疫情出行受限的困难前来开会的领导和委员表示了感谢,并简要介绍了病例库的建设背景以及目前的规模和功能。 姜永茂副秘书长代表中华医学会致辞,他指出病例库的建立是充分响应国家领导人提出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鼓励医生把临床实践发布在病例库中,探索职称评价的新方法。而且目前国际上尚没有类似的数据库,希望各位委员能够大力宣传病例库,将工作完成落实到位。 刘兴平部长在致辞中指出,病例库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它具有导向作用,是国家职称政策向基层落实的一个支点,希望以此来撬动职称评价改革,我们要顺势而为,把病例库建设好,把服务医生的功能做好。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韩英教授做大会报告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病例库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韩英教授在《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建设意义的思考》的汇报中,指出了临床医生目前遇到的困境: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条件做科研,但又不得不做科研。今后病例库如果能够成为临床医生晋升职称的参考,那么将会极大地缓解目前临床医生所面临的科研压力,临床医生只要专心看好病,写好病例报告,发布在病例库中,篇数达到一定的要求就可以作为晋升职称的一个参考指标。 编辑部负责人李静副编审介绍病例库的发展情况 病例库编辑部负责人李静副编审介绍了病例库设立的政策背景、发展情况,并解读了病例库的出版政策、收录宗旨、范围等一系列的问题。病例库发布文章遵循的是知识共享协议中最严格的协议文本即CC-BY-NC-ND协议,不仅保留作者的署名权,而且要求读者不能对文章进行修改或二次演绎,并且不能将文章用于商业用途。病例库的收录宗旨是贴近临床,体现“三严三实”基本功,在兼顾收录标准疾病的同时,也广泛纳入疑难病和罕见病。收录范围是基层和三甲医院并重。对病例的要求是病例真实、可溯源,诊断明确,治疗规范。发布文章的作者免交审稿费、发布费,并获得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颁发的收录证书;另外,病例库鼓励作者将发布的文章再次投到其他纸质期刊。最后介绍了审稿要求,要求专家在2周之内将文章审回,并对病例报告的格式和审稿标准做了详细介绍。 北京协和医院关鸿志教授作为委员代表发言 北京协和医院关鸿志教授作为委员代表进行了发言,他在2020年成功地组织了一批神经科脑炎的病例报告,并在编辑部的带领下召开了有10余名国内脑炎专家参加的线上定稿会,文章集中地展现了专业领域所取得的成绩,是一次非常好的学术展示机会。 参会的委员们对病例库的发展也非常关注,委员们认为病例库是对医学和临床教学都非常有帮助、非常有意义的一个举措,可以推动临床水平的提高,给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委员们还提出病例库应加强互动性,增加专家点评和读者提问功能。韩英教授总结发言时提出,希望把病例库打造成学习的平台,让各个专业分享案例,走出各自的思维圈,互通有无,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病例报告,推动学科及整个医学科学的进步,当然目前最重要的任务还是要尽快推动病例库健康发展起来。 《中国临床案例成果数据库》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合影 |
|||||